如果你遇到了法律问题,不知道该怎么办

    定金和订金有什么区别?用几个案例告诉你

    定金是什么?

    定金是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的订立、生效或履行等而自愿约定的一种担保形式,是违约责任承担的方式之一。定金的作用是表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,促进合同的履行,防止合同的变更或解除,以及弥补违约造成的损失。

    定金与订金有何区别?

    定金与订金虽然只有一字之差,但是在法律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和后果。定金是一种法律概念,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效力,而订金只是一种习惯用语,并非法律概念,其法律效力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。

    定金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:

    1. 定金是实践合同,以实际交付为成立要件,如果没有交付,则视为没有约定定金。
    2. 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,但是不得超过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,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。
    3. 定金的约定必须是书面形式,这是法定形式,如果只是口头约定则无效。
    4. 定金的约定必须明确,如果约定不明确则视为没有约定。
    5. 债务人履行债务的,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。
    6.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,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,无权请求返还定金;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,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,应当双倍返还定金。
    7. 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,又约定定金的,一方违约时,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。
    8. 定金不足以弥补一方违约造成的损失的,对方可以请求赔偿超过定金数额的损失。


    订金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:

    1. 订金是一种预付款,不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性质,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哪一方原因造成合同不能履行,给付订金一方都可以主张全额返还。
    2. 订金的数额、形式、约定等没有法律规定,完全由当事人自由约定。
    3. 订金的约定可以是口头或者书面,没有法定形式要求。
    4. 订金的约定可以是明确或者模糊,没有法定明确要求。
    5. 订金的约定不影响当事人的违约责任,如果给付订金一方给对方造成损失的,对方可以要求承担损害赔偿;反之,支付订金一方不但可以要求对方返还订金,同时还可以要求对方赔偿违约损失。


    定金的相关法律依据是什么?

  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五百八十六条,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。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。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;但是,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,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。

  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五百八十七条,债务人履行债务的,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。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,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,无权请求返还定金;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,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,应当双倍返还定金。

  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五百八十八条,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,又约定定金的,一方违约时,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。定金不足以弥补一方违约造成的损失的,对方可以请求赔偿超过定金数额的损失。

    定金的相关案例

    案例一:李某与王某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,约定李某以30万元的价格向王某购买其房屋,并支付了5万元定金。后因李某原因,未能按期支付剩余的25万元,王某要求解除合同,并主张不退还定金。李某不服,起诉要求返还定金。法院认为,李某支付的5万元属于定金,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性质,由于李某未能按期履行合同,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,无权请求返还定金,故驳回了李某的诉讼请求。

    案例二:张某与刘某签订了一份汽车买卖合同,约定张某以10万元的价格向刘某购买其汽车,并支付了2万元定金。后因刘某原因,未能按期交付汽车,张某要求解除合同,并主张双倍返还定金。刘某不服,辩称定金只能抵作价款或者收回,不能双倍返还。法院认为,刘某支付的2万元属于定金,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性质,由于刘某未能按期履行合同,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,应当双倍返还定金,故支持了张某的诉讼请求。

    案例三:陈某与周某签订了一份汽车租赁合同,约定陈某以500元/天的价格向周某租赁其汽车,并支付了1000元定金。后因周某原因,未能按期交付汽车,陈某要求解除合同,并主张双倍返还定金。周某不服,辩称双方既约定了定金,又约定了违约金,陈某只能选择适用违约金条款,不能要求双倍返还定金。法院认为,双方既约定了定金,又约定了违约金的,一方违约时,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。由于陈某选择了适用定金条款,周某应当双倍返还定金,故支持了陈某的诉讼请求。

    定金与订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,具有不同的法律效果和后果。在签订合同时,当事人应当注意区分定金与订金的区别,明确约定定金的数额、形式、内容等,避免因为定金的问题而引发纠纷。如果发生纠纷,当事人应当根据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,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

   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
    苏ICP备2023026121号